特朗普重返白宫已近半年时间,然而其竞选期间承诺要尽快推动俄乌停火的承诺至今没有兑现,反而陷入了越来越多的战略掣肘。眼看战局僵持不下、自身信誉受损,特朗普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向俄罗斯“动刀子”了。
他近日在白宫会见北约新任秘书长吕特时语气罕见强硬,公开表示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深感失望”。他指责普京未能在合理时间内促成俄乌停火协议,并下最后通牒称:若再过50天还无法实现停火,美国将对俄罗斯商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作为惩罚。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放出更具杀伤力的“二级制裁”威胁:对那些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国家发起制裁。这一做法,明显剑指中国,试图干扰中俄之间日益密切的能源合作,进而通过离间手段打击俄罗斯后方的经济“输血管道”。
特朗普算盘打得精,却难奏效
从特朗普的视角来看,俄乌战场持续延宕,不仅耗费美方财政资源,也影响其“转向亚太”的战略布局。他希望借关税手段施压俄罗斯和乌克兰尽快达成和解,这样就能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亚太,集中精力“围堵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自年初以来,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相继展开亚洲之行,试图在印太地区打造更牢固的联盟体系。特朗普对印太的重视早已不是秘密,但要达成“集中力量对付中国”的目标,俄乌冲突必须尽快收场。
于是便出现了这一轮急迫的外交施压——先是对普京“喊话”,再对俄罗斯商品加税,最后还把矛头转向中国,试图通过“二级制裁”打击中俄之间的战略协同。这一连串动作,其目的昭然若揭:压缩俄罗斯生存空间,断掉其主要经济支柱,同时拆散中俄之间的合作纽带。
俄罗斯难被撼动,普京并不买账
但问题在于,特朗普的威胁手段恐怕未必有效。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俄罗斯就已开始大规模调整其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与欧美市场“脱钩”,大幅转向亚非拉等新兴市场。而美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本身体量不大,即便美国将关税提高至100%、甚至200%,对俄罗斯的影响也极其有限。
如今俄罗斯的对外经济合作以“去美元化”为标志,更多采用本币结算,并重点加强了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能源合作。因此,特朗普想靠单方面关税“敲山震虎”,施压普京做出让步,显然是高估了美国对俄的实际影响力。
普京早已习惯于西方的极限施压,对特朗普的这番话不过是一笑了之。毕竟,经过多年制裁洗礼,俄罗斯不仅挺住了,而且在部分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业替代,其抗压能力和“韧性外交”早已今非昔比。
中俄合作基础坚实,美方干扰难撼根基
而对中国而言,美方所谓的“二级制裁”威胁,更像是一种故技重施的恐吓。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明确,即坚持政治解决、推动停火、劝和促谈。与此同时,中国也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这一点连欧美国家自己都难以提出具体证据。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正常商业往来,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左右。从天然气管道到原油进口,从人民币结算到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合作项目不是一两项订单,而是一整套战略级能源安全布局。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不接受任何外部强加的单边制裁。美方试图通过对第三国动用“长臂管辖”来遏制中俄能源往来,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国际法,也损害了全球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
正因如此,不管特朗普释放出怎样的“制裁信号”,中俄能源合作仍会沿着既定轨道继续深化。而中国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也有足够能力、智慧和手段来抵御外部干扰,保障自身发展利益不受损害。
中俄战略互信不会被轻易撼动
可以说,特朗普本轮对俄关税和“二级制裁”的表态,其实是其地缘战略转向的信号弹——他希望用经济手段逼停俄乌冲突,为腾出手脚应对中国腾出空间。然而这套策略建立在错误的判断之上。
他既低估了俄罗斯承压能力,也误判了中俄之间的战略默契。如今中俄关系已经超越传统盟友框架,更接近战略协作伙伴——彼此尊重、合作互补、目标清晰,美方想用外力撬动中俄之间的信任基础,恐怕只是痴人说梦。
现实会证明,无论是威胁征税,还是恐吓制裁,都无法撼动中俄两国之间持续深化的合作格局。相反,这种霸权式打压只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去美国中心化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在全球贸易与外交中的话语权。特朗普若执意走这条路,只会把更多国家推向远离美国的轨道。
新玺配资-新玺配资官网-深圳配资-股票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