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周家夷
近日,关于阿尔茨海默症治疗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手术引发公众关注。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此举再次将这一疾病推上讨论的热点。
禁止理由为,经组织专家评估认为,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叫停后,国家卫健委将根据临床研究情况,适时对该技术临床应用再次组织论证。在医学界,这项还处于探索阶段的治疗方法存在争议。
那么,阿尔茨海默症的诊疗现状如何?日前,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万洋。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万洋 \n
“老糊涂”有可能不是自然现象
一间诊室里,一位老人正接受认知功能评估。记不清昨天吃了什么,常常找不到钥匙和眼镜。一度以为是“年纪大了”,直到被带到神经内科门诊,才意识到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信号。这样的场景对于万洋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是他诊室中的常态。
近年来,虽然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认知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不少误区。“很多人仍然把‘老糊涂’当成自然现象,尤其是初期的情绪波动、社交退缩、判断力减弱等非记忆症状,常被认为是性格问题或心情不好,从而忽视了它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的表现。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病理状态,而非正常衰老的一部分。”万洋解释道。
万洋介绍说,还有一些患者及家属在确诊后采取“消极应对”态度:“认为这个病治不好就不去管它。”这种心态可能使病情迅速恶化。还有另一个常见误区是盲目相信网络上的“神奇疗法”或保健品。有些人甚至因为遗传风险过度恐慌,反而影响了正规治疗方案的执行。
“不轻松”的诊断
目前,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指南强调“早发现、早干预”,在实际诊疗中,诊断滞后的困境依然突出。“我国存在‘四低两少’的问题——即识别率、就诊率、诊断率、治疗率低,专门从事认知障碍疾病诊治的医生和记忆门诊数量少,这导致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万洋说。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若需确诊阿尔茨海默症,传统的确诊流程包括详细病史采集、神经心理评估、神经系统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以及生物标记物检测。万洋坦言,这些检查不仅流程繁琐,还面临三大痛点:费用昂贵、可及性差、质量控制难。例如PET-CT这样的金标准设备,在许多地区难以获得,即使在成都,也仅有少数几家医疗机构可以开展;而第三方公司提供的生物标记物检测也缺乏统一标准。
不做手术治疗,面对不同阶段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神经内科医生又会怎么做?“个性化方案。”万洋用了五个字来概括,“比如早期患者通常推荐胆碱酯酶抑制剂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和地中海饮食;中重度患者可能会加用美金刚等药物,并配合精神行为症状管理;近年出现的疾病修饰治疗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进展。”
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神经内科的治疗目标非常清晰:缓解症状、提高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照护负担。
距离“治愈”仍有距离
据悉,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的研究不断推进,出现了生物标记物检测、数字疗法等创新手段。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新技术虽然具有潜力,但目前临床利用率不高,疗效也不够显著。主要原因包括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失代偿期、高昂的治疗成本等。
在万洋看来,不同治疗理念之间存有“张力”,“这些治疗方式,其实谈不上对立,只是不同的治疗靶点决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传统药物主要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因此以认知功能改变为主要评价指标;而疾病修饰治疗则更关注于清除脑内异常蛋白沉积,除了认知评估,也重视生物标记物的变化。他认为,未来应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疗效评估体系,兼顾生物学指标与临床表现。
未来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怎么走?万洋表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在认知症状出现前筛查出有生物标记物沉积的人群,并提前进行干预,以实现预防效果。
尽管医学界在阿尔茨海默症的诊疗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但要真正实现“治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目前的目标不是逆转疾病,而是延缓其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万洋补充说。
新玺配资-新玺配资官网-深圳配资-股票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